看到林哲瑄的IQ被討論得沸沸揚揚,小弟姑且以對IQ與智力測驗粗淺的瞭解作為磚,期待拋出後可以獲致更多的金玉良言。

目前最為大家所接受的智力常態分佈曲線是bell shape(鐘型,圖形右側IQ70以降的就是所謂的智能遲緩(英國人講得比較客氣,稱為learning disability,俗稱LD,但是和教育界俗稱的學習障礙是兩回事),理論上應該佔全人類的2.5%,但實際上鐘型圖IQ70-75的部份有稍稍地往上突出。同樣地,在鐘型圖的左邊,也有一塊佔全人類約2.5%左右,IQ> 130,教科書通常稱之為very superior的一群。無論是LD或者very superior,都比IQ標準值100相距兩個標準差(一個標準差為15)。IQ85-115之間是大多數的人類所在的位置。

常用的智力測驗包括WAIS-Ⅲ(16歲以上適用)、WISC-Ⅲ-R(6-16歲適用)以及WPPSI-R(3-7歲適用),通常區分為VIQ(語言智商)、PIQ(操作智商)以及FIQ(總和智商),前面提到的IQ常常指的是FIQ。至於網路上做的,個人認為應該是PIQ,因為VIQ無論施測或者計分還需要仰賴臨床心理師或者受訓過的特教教師操作,大概很難用上網填答案的方式測量。

至於IQ高低與書念得好不好應該是沒有太大的關係,以筆者親身經驗(筆者是在民國84年參加大學聯考),在升學主義的某個時代其實只要考題做得夠多,各科目章節段落整理得夠清楚,而且特別留神注意出題的規則,就算不是數理天才,要考高分也不是不可能。當年應考人數約12萬人,其中第三類組約六萬人上下(實際數目可能要請賢達補充了),所謂的熱門科系錄取名額約一千人,不到2%,就算是常態分佈曲線上2.5%的very superior也很有可能擠不進窄門,而且考上熱門科系的人員也有IQ不到130的。

以筆者所認識的,曾經接受過專業測驗的第一志願前後期友人IQ數據分別是138(國中和高中都跳級過,在校成績極優異,但口拙,可能是VIQ拉低了FIQ)、135(國中跳級過一次)、142(此君相當有趣,VIQ>145,但PIQ只有130,應是注意力不足暨過動症拉低了FIQ,在學時期貪玩,念了八年才畢業,可以學期平均九十幾,也可以不及格)以及140(這位的VIQ和PIQ差距超過20,也是因為注意力不足暨過動症,但比較能找得到靜下心來的辦法,所以還是很前段的成績畢業)。另外有一位前輩曾經告知他的IQ是115,所以不用very superior也是可以考上第一志願的。

好像有點偏離棒球板宗旨了,回過頭來說說和棒球界有關的事情吧!運動選手其實和一般人類一樣,智能分佈也是呈常態曲線。既然有和一般人差不多的,當然也會有絕頂聰明或者稍顯遲緩的(如果中重度遲緩大概很難存活到職業球界,而且多半和新陳代謝障礙或者遺傳障礙有關,體能不會那麼好)。據聞國內有某個大家族具有多種領域的運動人才,但前幾代近親通婚的情況造成少數的某些成員體能還是很優秀,但智能狀況就比較令人擔心了。

在看到林哲瑄IQ150 的新聞時,我像許多球迷一樣,其實也抱持著疑慮(到底是在哪裡測的?),畢竟以一堆人同時應考的入學智力測驗來評估一個人的智商,實在有欠公允。但是實際看過他練球、比賽以及口語反應,我相信即使沒有正式的測驗,他應該還是一名很有腦袋的選手,只是到底IQ有多高,就不得而知了。當然,IQ的高低與有智慧與否可能不見得正相關,但是很有智慧,而且在各行各業出類拔萃,又能別出機杼的人IQ通常不會太低。

至於像林哲瑄或者其他腦袋一樣好的選手為什麼會選擇念高職,應該不是他們不想念書或者考不上,而是因為從小就在重點學校打球的孩子,要繼續升學打高中棒球,不去南英、善化或是其他高中棒球重點學校,還能去哪呢?這或許也是台灣棒球文化悲哀的地方吧,讓一個孩子在身心都還沒完全成熟的時候,就得沈溺在得冠軍&出國比賽的思維,甚至得決定人生的道路(當然,那些從小就被灌輸一定要考第一,進XX大學的孩子其悲哀程度也不遑多讓!)。

總之,無論一個孩子IQ是高是低,也無論大家認為他(她)的專長「應該」是什麼,已經成為社會中堅的我輩,特別是有孩子的家長們,都應該讓孩子有多一分伸展觸角接觸多元化世界的機會,而少一分把上一代的價值觀或者理想加諸在身上的負擔。期望有一天,可以看到一個孩子參加全國棒球比賽是因為真的喜歡棒球,而不是因為升學資格或者打職棒的鋪路磚;更期待看到一個孩子即使IQ150+,依然可以做他想做的事--唸書、打職業球隊、技術士、工人、阿宅甚至混流氓....總之,只要不是背負著大人的陰影成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