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落居四小龍之後?

(已發表於台灣蘋果日報)

蘇經綸

美國羅德島大學經濟系博士生

筆者每次聽聞華人媒體對台灣的評論,總離不開台灣競爭力衰退,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及痛苦指數頻創新高。更有媒體指出台灣的生活水準,十年來停滯不前,目前已落居四小龍之後。然而同時間,筆者從國際研究機構對台灣的跨國評比中,卻得知完全不一樣的結論。每次筆者看到如此相反的分析,都讓筆者不禁懷疑他們討論的台灣是同一個嗎?

2005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競爭力排名(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台灣最新競爭力排名為歷年來新高,持續領先四小龍之末南韓高達18名。世界經濟論壇2005~2006年成長競爭力排名(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台灣持續保持亞洲第一的優勢。德國2006年轉型中國家評比(Bertelsmann Transformation Index),台灣綜合轉型與政府施政能力皆被評為亞洲第一。

在貧富差距部分,國際機構係以吉尼係數(Gini Index)來衡量。台灣主計處所公佈的吉尼係數,已從2001年的0.350最高點,已連續四年逐年穩定下滑。台灣過去十年期間(1996~2005),台灣平均痛苦指數僅高於四小龍最低的新加坡0.3%。其中三年痛苦指數更居四小龍的最低位,兩次則發生於台灣政黨輪替後(20032004)

就生活水準部分,跨國評比則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人均國內產值來計算。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統計年鑑(World Factbook)的資料*,台灣2005人均GDP年為美金27,500,直追新加坡的28,600。台灣政黨輪替後(1999~2005)人均GDP成長共達71%,不僅高居四小龍之冠,也僅略低中國同時期人均收入的成長率79%。

更有相關分析指出,從2003年開始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南韓最大出口貿易地區,2004年南韓更躍升投資中國全球排名第三大。隨著南韓對中國依賴擴大,南韓本地的投資動能已見逐漸衰退。而台灣同時間(2003~2005),由於相對較有「戒急用忍」的意識,台灣因此GDP成長率已連續超越南韓三年。

全美最具影響力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每年定期公佈全球科技一百強,評比的要素之一即為反映企業未來獲利指標的股價成長率。最新公佈2005年排名結果台灣赫然進榜12家入列,進榜家數僅落後世界超強的美國,入榜的家數更是同時另外三小龍入榜家數總合的一倍。

對於華人媒體與國際機構對台灣評論的差異,筆者只能大表嘆為觀止。簡單來說華人媒體傾向刻意放大台灣「特定表現的縱向差異」,國際機構則側重其「同時期的綜合橫向表現」。平心而論,筆者認為如此顯著差異的形成,除了部份華人媒體缺乏整體國際觀外,親中(或親共)意識形態的偏頗恐怕也是關鍵之一。難道總不會華人媒體與國際機構口中的台灣與Taiwan有所不同吧?

註明1:購買力平價的GDP用以同期跨國比較,縱向增幅僅具相對比較意義。

註明2:國際貨幣基金(IMF)台灣2005人均GDP27,721,新加坡則為28,368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28PPP%29_per_capita

(*資料最後修正日期2006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