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改進健保制度不能再拖了
  2007/10/4 | 作者: | 點閱次數:32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健保實施至今,嘉惠百姓不可勝數,實可謂之仁政。然由於當年健保制度設計不佳,缺乏遠見,以致後遺症層出不窮,如不適時改善,恐將無以為繼。

據報載,健保自實施「總額支付」制度後,有些醫院為了賺取病房的健保差額,故意隱匿健保病房的病床,因而造成急診室人滿為患而健保病房尚有空置病床的怪現象。影響所及,醫院往往將病人向外推送。區域醫院將病人推至醫學中心 ;私立醫院則將病人推至公立醫院,病患想在大醫院求得一健保病床,常須透過特殊關係「關說」,否則便須自掏腰包。

其實這只是健保制度下的冰山一角。前些日子鬧得亂烘烘的藥價問題,比病床難求更為嚴重。健保局壓抑藥價,本屬自然,但壓抑到藥廠不敷成本,以劣質藥取代,則對病人權益而言,已是不可原諒之舉。此外,醫師常向病患訴苦,謂某某藥品已被健保局取銷,如要服用此藥須自費,無形中將健保福利打了折扣。

各醫院為了應付「總額支付」制度,又要不賠錢,無不施出全身解數,務期能省錢。某大醫院除了節支人事費外,還要求節省紙張、水電、公關甚至醫衛器材等。人事費的節省是減少醫護人員,降低醫療品質,而將部分醫療照顧工作轉嫁到病患家屬身上。如果家屬無法參與醫療照顧,就必須另雇看護,又是一筆支出。至於醫衛器材支出的節省,日前有報導,某大醫院將心導管的管線反覆消毒使用,未按醫療手冊規定更換新管。病患當然無從得知是否有害,但醫院振振有詞,歸咎於健保制度的給付不公。事實上,看不見的弊端還不止於此。

從長遠的角度省視,健保制度已影響到醫學教育的惡質發展。過去優秀的醫學院學生,多選擇醫學領域中較為難學的科目,如胸腔外科、腦外科、神經外科等,而現在的優秀學生則往往選擇皮膚科、整形外科、眼科等,理由很簡單:收入高、工作輕鬆、風險偏低。長此以往,國內腦外科等領域的醫師,必須外聘,甚至向東南亞地區尋才,這是何等嚴重而諷刺的現象!

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健保入不敷出。主持健保的官員也有說不出的苦衷,在目前環境下,提升保費絕無可能。政客為了選票,絕不敢輕言調漲,健保局拋出「總額支付」的辦法,並非不可行,各國亦有實施此制者,然不論何制,必須合理,合理才能利於行;不合理,則醫院為了生存,各自尋找對策,最後吃虧者仍是病患。

解決之道,首先是合理調整保費,經過專家精算,算出合理數字,再作合理的調整;調整後,無力負擔者,可考慮由政府負擔其部分保費,等於是社會救濟,至少保住了健保的穩定發展。其次是實施分級制度,例如只保大病、不保門診,或是門診中的檢驗費用部分由病患自付,或是每年有一定額,定額以內自付,定額以外由健保負擔。這都是各國採行的不同辦法,可供參考,而我國則從門診到住院,一律給付,當然會有入不敷出的危機。

台灣社會,老人年年增加,如此循環,健保總有一天會因收入枯竭而叫停,未雨綢繆,不能再蹉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