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和朋友聊天,她跟我說,幻想/小說(fiction)不算文學(literature),所以像推理小說這類的書,都不算文學(literature)。有點驚訝。這樣啊,原本當自己是個愛好文藝的人,其實並不算是。我便想,原來推理小說在文學界是上不了台盤的,詩集或古典文學才可以說是文學吧。

  有點小小打擊,這兩年密集的看推理小說,越覺得推理是個有趣而廣大的世界,並且認為,要寫推理小說並不容易。如果把推理當作消遣小說看待,好像羅曼史小說,我卻覺得並不公平。

  聽起來好像我對羅曼史有輕視的意味?我從高中後就沒再看羅曼史小說,而國高中時看過的,大概十個手指算的出來。但這樣說來也不對,我當時的羅曼史指的是一些翻譯的愛情小說,林白出版的那種。如果說羅曼史指的是一些內容輕簡、結局快樂的愛情故事,那香港的陳凱倫呢?台灣的瓊瑤呢?皇冠翻譯自國外的愛情小說呢?那些到底算不算?

  認定上有點問題,所以沒辦法算出自己真正看過多少羅曼史,只是高中起就對愛情小說缺乏執著,當然,這是對比那些租書店一借一大落的女性族群們。到底為什麼自己並沒有漂泊在羅曼史小說區,對佔了租書店一半以上門面的羅曼史小說視而不見呢?絕不能說是瞧不起,畢竟我是個連廣告字眼零食上的成分說明都仔細閱讀的文字癖好者,羅曼史好歹也是用文字寫成的。

  對書籍的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或成績的壓迫,一般是怎麼自成一個格局呢?拿食物來講,從第一口和最後一口都讓人回味無窮,神奇的取悅了你的每一個味蕾,並在你尚未饜足之際結束,這是你會一再選擇購買的原因。羅曼史小說就像泡麵,雖然有多種口味可供選擇,但當你已經熟知了乾燥食品的製成和內容,嚐過三家就等於嚐過所有的,對不耐重複的人來說,不會再有興趣揭開羅曼史這碗泡麵,除非有強力行銷。
  然而神奇的是,羅曼史不需行銷,也從沒有行銷,它在隱藏的書海裡自成一道水流,悄悄湧上又潛入,卻從來不會隱沒。到現在羅曼史在書局更堂堂佔有一席之地,在她身邊駐足的年輕女性經常忠實的待到打烊,掏錢買下的更不在少數。就像檯面上被唾棄的泡麵,總能堂而皇之的登上各種食品百貨商店,佔住極大區塊。一定有它的魅力吧,我很好奇。

  然而,與其說我好奇羅曼史到底有多好看?不如說我好奇,這些人這麼愛看?樂此不疲?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懺悔更勝於追尋答案。我曾犯下一個錯誤,高中時,和同學一起去逛租書店,因為期中考即將來臨,而我們追看的連載漫畫都還沒有新出版,所以拉著同學就要離開。同學卻一直想要借幾本羅曼史回去看,我力勸她不要。同學有沒有借我忘記了,倒是後來租書店的小姐對我從沒有好臉色,也從不給我任何通融,和對待我同學完全不一樣,百思不得其解,很久後我才想明白,我想是那次我勸同學不要借羅曼史把她給得罪了,我大概是說,『不要花時間看這個吧。』我想我傷害了某些人的心。現在當個旁觀者,想像當時的我,大概就是那種道貌岸然的樣子吧,高超傲慢的姿態,真是令人作噁。閱讀者也有不少像我這樣自居主流的,不經意就讓批判的話語出口,傲慢其實是一種偏狹,但卻讓人自以為睿智。

  現在我反省我的傲慢,小心的不對別人的閱讀置評,但我還是不懂羅曼史的魅力。如果我現在能拿起一本羅曼史做個開始,或許慢慢的會有新發現,然後探索出一個美妙的閱覽世界,來豐富我的知覺和感性,一如我讀其他好書一樣。
  問題是我很難對羅曼史有這樣的期待。我也是渴求浪漫的女性,絕不排斥愛情故事,事實上我讚賞的日韓劇,或是日本漫畫,不乏以愛情為主的,所以問題不在題材,而在於寫作。羅曼史在文字上欠缺魅力,內涵上欠缺生命的深度,僅僅只有故事過程,對我來說,實在單薄。再拿泡麵來說吧,它算是好吃,也可以填飽肚子,卻缺乏活化生命的營養。
  然而,為什麼有人可以這樣一大落一大落的不斷讀下去?為什麼讀羅曼史的時候她們的神情可以如此專注?甚至是菜市場擺攤的女販,縮在小攤後津津有味的啃讀,無視煙塵與喧囂?

  那樣公式化的重複愛情的主題,到底蘊藏了怎樣的魅力?如果我這樣問,那些人是否會說,每一本推理小說還不都是屍體和謀殺,為何你可以這樣一本接一本?比起來,愛情較屍體美好多了,不是嗎?不過我想,看羅曼史的人不會這樣尖銳的提問,他們頂多會不以為然的微笑一下,佯作風度,作為羅曼史文藝的辯護---尖銳提問是粗魯的偵探們幹的事情,羅曼史小姐們不為也。

  這是一個不會有結論的提問和思考,如果讓類型讀者們交互詰問,羅曼史對推理,漫畫對散文,經典文學對幻想小說,各方都雄辯滔滔,誰都想給自己愛好的類型戴上桂冠。撇開學界的高調,真正的閱讀市場裡這樣的問題永遠不會有結果。

  而我呢?我認為不論是fiction或literature,一個豐富的閱讀經驗,不只在優美的文字和有趣的故事,裡頭通常還有些現實世界的描寫,將符號或象徵隱藏在故事裡的枝微末節,雖然無關大節,卻是作者情志和品味的展現。符號和象徵引發聯想,使讀者逸出故事飄的更遠,那是閱讀的延伸,有時延伸到別本書別的作者去了,有時引起讀者探討作者的更深的心靈,讀者心靈因而得到擴展。這是文字創作的奧妙,是感性的。另外還有典故的探討和連結,屬於知性的。羅曼史在這方面是相當缺乏的,但我不能以此鞭笞羅曼史書寫,反而要探討,為什麼廣大讀者能滿足於此?

  解讀勃發的羅曼史市場,代表閱讀文字的渴望依舊,但閱讀的能力卻下滑,品味難以提升。因為閱讀裡的符號和象徵、層層隱喻、堆積的典故,是文字創作深邃奧妙的原因,卻也是門檻,解讀這類作品必須累積文學修養,但現代人普遍缺乏。所以羅曼史普及的原因不只因類型題材,還有低門檻。

  這會是個問題嗎?我不知道,只覺得可惜。目前看來羅曼史就是這樣的東西,如果有哪本小說竟能跳出,而有較高的格調,那自然就跳出羅曼史框架,不會被歸類了。我想羅曼史或任何的類型小說,都是方便行銷,迅速滿足想追尋同類故事的讀者。缺點是讓讀者的胃口越來越窄,甚至失去探索其他類型的能力。

  其實文藝創作者不該被歸類,有些佼佼者因為被輕易的歸類而失去自己的面貌,淹沒在一長串的類型圖書裡。除非有人帶路,否則難以選擇,這也是我在租書店裡每每直接跳過羅曼史專區的原因。而更糟的,類型小說包裝固定,造成的刻板印象影響讀者選書,甚至被保守的學校或家長干預。這也是藉此行銷者始料未及的吧。其實,即使羅曼史也不乏修養極好的寫手,而推理小說更是如此,書寫人心,詩意深厚的描寫有之也。以前的家長視武俠小說為洪水猛獸,即便是金庸小說,也得等當年躲在棉被裡偷看的少年們長大了,才得以慢慢平反呢。更何況漫畫,現在都堂堂的在報紙上介紹呢。

  幻想小說(fiction)v.s.文學(literature),任何人不該讓兩者大對決,而是攜手團結疊羅漢,砌出閱讀/書寫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