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反恐任務」每集描述1小時內發生的事情,以連續24集串聯出危機四伏、驚心動魄的一天分秒,劇情內所有時間點,都與時間推展無差異,這類「真實時境(real time)」的編導演製新手法,相信已經大大開拓了所有影視製作人員和閱聽眾的新視界。「24」的劇本難度在於如何讓多線故事同時進行,相互交錯發生影響卻又不干擾彼此角色發揮,但又得確保在拍攝時、剪接時、後製時和影片節奏感的順暢合邏輯,這非得要極有默契、高效率、高技術水平的工作團隊才能完成 

24」費盡心思設計翻轉情節(我覺得編劇群都大概個個都有人格分裂或多重人格,至少也會編得快精神錯亂了吧,能絞盡腦汁把每個角色這樣扭來扭去的寫),其故事最大創意就是以「同步時間」概念編寫劇本,讓故事時間與真實同步進行,而非常見影視或小說的時間描寫「行雲流水一晃眼20年」,這編創源於十七世紀時在義大利與法國等地所流行的戲劇寫作方式「三一律」,三一律要求故事發生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在固定的地點;事件本身嚴守一條主線上沒有分支,但因後來創作者對地點的要求放寬,劇作家才重新讓故事舞台擴展而呈現出情節高張力 

至有個令我聽聞後拍掌叫絕的拍片花絮傳聞:在24」第二季的結局敘述黑人總統大衛?派默遭恐怖份子混在歡迎人潮中以握手藉機傳染病毒,結果大衛?派默中毒突然昏倒在車隊旁,瞬間引起騷動震驚,「刷」地螢幕又出現計時,以此做為結尾。結果聽說這場戲在拍時,現場上百人臨時演員在現場,但怕拍完後,有人會在網路或對外說出第二季結局,於是編導團隊想出一招,現場拍到當大衛?派默倒下時,導演故意不喊 cut,還是繼續拍,然後大衛?派默再站起來若無其事地向人群揮手,再坐上車隊離去,導演這時才喊cut,這樣一來對外的結局可能就是說總統他沒事,然後安全離開,所以就算有人先知道網路版結局,最後在看導演真正電視播出版時,才會恍然發現真正的結局是不同的。 

由此可以想見,編導這麼用心良苦想出的高招,就是不讓觀眾可以自作聰明以為能猜到劇情,就算你參與臨時演出,也未必就真能知道劇情,代表該劇組對玩珍瓏吊觀眾胃口的手法到達極致的精彩,也表示該劇編導原創意的重視程度,真是又氣人又讓人佩服到五體投地

編劇群已經如此出神入化,而這部影集中的攝影和剪接,更是無比傑出,將劇情的步步進逼,一分一秒的推演,推高點燃如台北101跨年高空煙火般燦爛無冷場,多角度的分割畫面,也增加戲劇的節奏與緊張氣氛,我認為這部影集已具備讓影視從業者或有心從事的學子奉為必賞聖經的製作水準。(這五季都買DVD珍藏,不用擔心百視達打來通知要還片。如果要等電視台一週播一集,可能會等到抓狂、情緒也斷了,而且看DVD,才有時間可以按暫停去倒茶喝水上廁所)。 

而在片中輔佐呈現危迫關鍵情緒,又功不可沒的是配樂大師西恩卡樂利(Sean Callery),精通古典樂、爵士樂與電子樂,擅長鋼琴、鍵盤、電子合成器、長號、大號等樂器,1990年代投身聲效設計與音效剪輯工作,98年曾受邀擔綱「X檔案-征服未來」的弦樂/編曲職務,在「24」中,卡樂利充分利用具有現代感的電子合成器,將低沈懸疑或高昂推進的旋律來結構、組合或解構,詮釋出劇中的情境概念,隨著主角直擊現場的內心交戰衝突,讓情緒衝擊在每一個瞬間,拉出巨大的戲劇張力,卡樂利也運用融合聲響的弦樂來強化演員的痛苦、掙扎或憤怒的情緒變化神采,讓觀眾感同身受。甚至就連描述恐怖份子激烈犧牲的悲壯情緒,都一一用音樂傳神地傳達情緒,這些音樂的情境描寫塑造,在第五季DVD裡也收錄卡樂利親身示範的幕後花絮,讓我們看瞭解幕後製作的精彩與繁瑣,「喔,原來是這樣。」

如果從艾美獎向來肯定一個影集能將其討論的題材,帶入全新境界的觀點來看(如六呎風雲、慾望城市或艾莉的異想世界),艾美獎的得獎肯定,確實預告了該類影集的未來發展性,雖然諜報動作(如雙面女間諜)和反恐類型的製作,本就熱潮不歇,但我認為,由於「24」的成功,其製播型態不僅可以展現編導演製技術團隊的成熟完整性(如結合時尚情境秀),呈現作品一氣呵成完整性;且強迫使觀眾鎖定收看的閱聽行為,也有助廣告商在特定廣告時段鎖定目標客群下廣告,達成廣告行為,相信未來,一定還會出現更多類似這樣型態的影集,成為風潮,若有更新創意的影視呈現,更是觀眾之福。 

影集成就來說,去年2006年,是「24」最享受甜美果實的一年,在收視率方面,創造了影集製播5季以來在美國的最高收視紀錄,第5季也總計入圍12項艾美獎,刷新該影集單季提名與獲獎項新高,並勇奪最佳戲劇類影集、男主角、導演、最佳單鏡作業影集剪輯與最佳影集音樂等5項大獎。且自2002年以來,「24」與男主角基佛蘇德蘭也創下連續5季同獲艾美獎最佳戲劇類影集與男主角項目的提名紀。 

 今年2007,「24」邁入第六季,美國在1/14正式首播,熟悉緊張的時間計數滴答聲將響起,又會有什麼突破性的劇情發展和編製設計,令我屏息拭目以待。